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地質考古學
GEO-ARCHAEOLOGY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羅清華 
課號
Anth5068 
課程識別碼
125 U26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上課地點:中庭大講堂。與陳瑪玲、陳文山、陳于高、鄧茂華、沈川洲合開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72Geo_archaeolog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97學年度第二學期
新開課程申請
課程名稱:地質考古學
英文課名: Geo-archaeology
學分/等級: 125 U2610,2學分
授課老師:羅清華教授、陳于高教授、陳文山教授、鄧茂華教授、沈川洲教授、楊小青老師、林淑芬老師
授課時間:

課程簡介:地質考古學是近年來在考古學發展得相當蓬勃的一研究領域,她結合了地質學科與考古學的資料與知識而作跨領域的發展,試圖解決考古學上的一些無法單以考古學資料與知識就可進行的研究議題,而可對史前人群與自然地景、資源的互動關係,以及遺址形成之後可能經過的總總後形成過程作用有所探討與理解。校內雖有土地、環境及自然科學等相關的課程,但以地質等相關學科的主修學生為主,對於校內雖有土地、環境及自然科學等相關的課程,但以地質等相關學科的主修學生為主,對於以文學、社會科學為背景的人類學系學生,在學習與知識的獲取上往往會有一些困難。為使人類學系學生在這領域的學習上能有較容易的過程與達到較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培養學生相關領域的研究能力。


課程大綱

週次 上課主題 受課老師
第一週 課程介紹(目標、內容、要求、上課方式) 準備週
自然資源
第二週 前言:地球科學與考古學之關連
羅清華教授
第三週 年代學:光瑩光定年學(熱瑩光)、碳十四定年學
陳于高教授
第四週 礦物岩石(1):礦物特性,岩石的礦物組成
楊小青博士
第五週 礦物岩石(2):台灣岩石分布,石器器形與礦物岩石
楊小青博士
第六週 器物分析(1):石器、玉器(岩象學:光學顯微鏡、黏土礦物學:X光繞射、微結構:電子顯微鏡) 鄧茂華教授
第七週 器物分析:(2)陶器(岩象學:光學顯微鏡、黏土礦物學:X光繞射、微結構:電子顯微鏡
鄧茂華教授
第八週 陶器:陶土與陶器燒製
鄧茂華教授
(二)自然環境
第九週 花粉學
林淑芬博士
第十週 風化作用(土壤)
楊小青博士
第十一週 自然環境(1):台灣的山脈、河流
陳文山教授
第十二週 自然環境(2):平原、海岸環境
陳文山教授
第十三週 古氣候學:(海岸變遷)
陳文山教授
第十四週 地層學(層序地層、遺址剖面分析)
陳文山教授
第十五週 實驗室參觀 陳于高教授
第十六週 作業週
第十七週 作業週
第十八週 作業週


 

課程目標
使人類學系學生在這領域的學習上能有較容易的過程與達到較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培養學生相關領域的研究能力,乃規劃此一新課程。
 
課程要求
上課方式:本課程結合地質學各方面人才,尤其以對於考古學研究有所涉足的一些專家為主,嘗試將地質專業知識轉換以較吻合考古學所需的內容教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地質考古學相關研究參考書目:
地質考古學概述
Hassan, F.A.
1979 Geoarchaeology: the Geomorphologist and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44(2): 267-270.

土壤分析與考古學
Holliday, Vance T.
1992 Soil Formation, Time, and Archaeology. In Soils in Archaeology: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Human Occupation, ed. by Vance T. Holliday. PP.
101-119.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Goldberg, Paul
1992 Micromorpholoy, soils, and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Soils in Archaeology: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Human Occupation, ed. by Vance T. Holliday. PP. 145-167.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地形、沉積與考古學遺址形成過程
Lewis, R. Barry
2000 Sea-Level Rise and Subsidence Effects on Guld Coast Archaeological Site
Distributions, American Antiquity 65(3): 525-541.
Water, Michael R. and David D. Kvehn
1996 The Geoarchaeology of Place: the Effect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American Antiquity
61(3): 483-498.

成分分析與工藝生產體系
Arnold Dean E., Hector A. Neff, Ronald L. Bishop, and Michael D. Glascoc
1999 Testing Interpretative Assumptions of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Contemporary Pottery in Yucatan, 1964-1994. in In Material Meanings ed. by
Elizabeth S. Chilton, pp61-84,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Salt Lake City
Fowles, Severin M., Leath Minc, Samuel Duwe, and David V. Hill
2007 Clay, Conflict, and Village Aggregation: Compositional Analyses of
Pre-Classic Pottery from Taos, New Mexico. American Antiquity 72(1): 125-152
Montana, Giuseppe, Ioannis Iliopoulos, Valeria Tardo, and Caterina Greco
2009 Petrograph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rchaic-Hellenistic
tableware production at Solunto, Sicily. Geoarchaeology 24(1): 86-110
Porat, Naomi, Joseph Yellin, and Lisa Heller-Kallai
1991 Correlation between Petrography, NAA, and ICP Analyses: Application to
Early Bronze Egyptian Pottery from Canaan. Geoarchaeology 6(2):133-149

定年與考古學研究
Benedict, James B.
2009 A Review of Lichenometric Da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Archae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74(1): 143-172
Kuzmin, Yaroslav V. and Susan G. Keates
2005 Dates Are Not Just Data: Paleolithic Settlement Patterns in Saberia Derived
from Radiocarbon Records. American Antiquity 70(4): 773-789.

環境、氣候與人群適應
Adderley, W. Paul, Ian A. Simpson, and Orri Vésteinsson
2008 Local-scale adaptations: A modeled assessment of soil, landscape,
microclimatic, and management factors in Norse home-field productivities.
Geoarchaeology 23(4):500-527
Wiseman, James
2007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human agency in ancient Macedonia: A case
study. Geoarchaeology 22(1):85-11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009/2/19  課程介紹(目標、內容、要求、上課方式) 
第2週
2009/2/26  前言:地球科學與考古學之關連 羅清華教授 
第3週
2009/03/05  礦物岩石(1):礦物特性,岩石的礦物組成 楊小青老師 
第4週
2009/03/12  礦物岩石(2):台灣岩石分布,石器器形與礦物岩石 楊小青老師 
第5週
2009/03/19  年代學:光瑩光定年學(熱瑩光)、碳十四定年學 陳于高教授 
第6週
2009/03/26  微量元素分析與應用 沈川洲教授 
第7週
2009/04/02  溫書假 
第8週
04/09  器物分析:鄧茂華老師 
第9週
2009/04/16  陶器:陶土與陶器燒製 鄧茂華教授 
第10週
2009/04/23  花粉學 林淑芬老師 
第11週
2009/04/30  期中考 
第12週
2009/05/07  風化作用(土壤) 楊小青老師 
第13週
2009/05/14  自然環境:台灣的山脈、河流、平原、海岸環境 陳文山教授 
第14週
2009/05/21  古氣候學:(海岸變遷) 陳文山教授 
第15週
2009/05/28  端午節 
第16週
2009/06/04  地層學(層序地層、遺址剖面分析) 陳文山教授 
第17週
2009/06/11  總結 陳瑪玲老師: 實驗室參觀 楊小青老師 
第18週
2009/06/18  期末考